年初的时候,我预定了西海美术馆工作坊的泥塑活动《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形式的创造者》。坐上50路公共汽车,摇摇晃晃地,我来到了期待已久的西海艺术湾。
我想,泥塑活动的灵感应该来自隋建国的作品《长桌》。
“他蒙上眼睛捏制小型泥团,持续了一年之久。尽可能从雕塑家的技术能力、手感记忆和以造型为导向的创作习惯中解放出来,寻找一条新路,借助偶发和即兴,探寻人类与自然界(泥土)之间的原初关联。经由与创作主体互动,材料中蕴藏的生命力可以导向“客体”的自我表达和自我生成。”
“《长桌》上的每一个模型都可以被放大并作为雕塑作品存在,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似,重复中见差异,每一个都来自一个独特而无法复制的瞬间——生活亦如是。隋建国通过他的雕塑实践,创造性地扩展了这个关于重复与差异的游戏,后者就像掌纹一样容独特性与相似性于一体,又像人的手一样简单又普通。它显现出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创造潜能,我们独一无二的存在,和我们共同的人性。”
工作人员给我们一块陶土,让我们揪一块随意捏动,不去捏具象的物体,而是用心感受陶土材质、细节和给人的感受。
陶土总是很松软的,粗糙而又细腻,揉捏非常解压。只是想着不去捏得具象反而成为一种限制,好像总想着现在捏的不够抽象。
工作人员又搅拌了一罐石膏,浇在我的手上,石膏液如水流动,随着时间推演,开始凝固起来。我尽力攥起拳头,想象着石膏液充满紧握拳头内部的缝隙,期待着会出现怎样的作品。
等到石膏完全凝固了,我慢慢地把手抽离,这需要十分地小心翼翼。我对最后的成品十分满意:由于拳头紧攥,石膏体充盈着很微小的缝隙,成品的石膏壁很薄,看起来十分精致,掌纹在石膏薄壁上塑造了一层细腻的纹理,仿佛一块美丽的艺术品。
“虽然捏完的泥巴或者石膏块,粗看上去没什么两样,但如果每个人捏握的结果被高清数字扫描后再放大若干倍打印出来,这其中的不同立刻昭然若揭。每个人捏握的力度、速度、强度,都是每个捏握者先天的气质性格在当时气氛下的体现……这块被捏握而成的泥团与石膏就是每个捏握者在不同时间、不同空间、不同行为等条件方式下自己创造的自己生命的印记。”
当艺术和观众有了互动,好像活了起来。正如工坊的Title——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形式的创造者,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生命艺术,石膏之为艺术是因为他承载了我们存在的印记。
在我看来,石膏只是缩影,我们周围有太多承载我们生活印迹的东西了,他们都如石膏一样是一件简单但深刻的艺术品,而我们却总是在忽视它们。当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,也许不必再盲目追求资本的物质陷阱,而是获得更自由的人生新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