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,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,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” —— 臧克家(于国立青岛大学,山东大学前身)
去年12月,我是怎样走上考场的呢?背不完的肖四、错无数的高数、永远理解不透彻的线代、被忽视的专业课。做题到麻木的脑袋沉重地思考着可能的考点,烦躁地翻书企图弥补一些还未发现的漏洞,又被无尽的孤独感和窒息感逼到极点。我在最灿烂的年纪走上不能失败的独木桥 —— 几乎不能调剂的考试科目(22自命题)、脱产二战带来的一年空窗期,每一项都像锋利的矛刺进我的后背,逼着我向前走。
回想24年寒假,我单纯地认为备考是量的积累,二战必然可以带来很好的结果,以至完全忽视辅导员苦口婆心的劝谏,走上了二战这一条不归路。经历过才知道,孤独的环境、人的惰性和遗忘、社会的压力每一项都不容小觑,以至于到后期几近崩溃,甚至不断发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。
好在我的身边都是支持我的人 —— 我的父母、朋友们、本科老师和辅导员,他们在我最失意的时候能接受我无穷尽的诉苦,在我需要的时候能够毫无吝啬地提供帮助,让我知道我是幸福的,我并没有那么糟糕,我是被社会认可的,就好像在我跌倒后来搀扶我,笑着给我鼓励让我接着往前走。
人生永远在追逐着幻光,感谢我身边的你们,让我能一直追逐下去,不至于彻底沉沦在无边的苦海。
初试考完的我更加迷茫,因为太过害怕失败以至于不敢对答案,凭考后心中的印象不断告诉自己会有好的结果的,可是每每回忆到最后一步解不出来的数学大题、最后三分钟算出另一个结果的填空、完全没有思路的线代选择,总是慌张到手心冒汗。
科研助理的身份让我从等待成绩的焦灼中逃出来。在课题组写Spring项目是我这么长时间以来唯一有成就感的事情。接口写好,测试用例跑通,不去思考考得怎么样、能不能考上、考不上怎么办,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第一次感到放松。
初试出成绩到复试出通知那一个月是最难熬的,面对着寥寥的招生指标和拥挤的考生排名,“没有意义”的想法阴云般罩在我的头上。春招海投收到的无数拒信、咨询招生办后“肯定不会扩招”的答复、无穷无尽且永远学不会的算法题、完全没有思绪几乎纯猜的面试准备,让当时的我走到了真正的山穷水尽。
来到山大的时候正好在黄昏的蓝调时刻,微微的海风吹拂,除了校园广播舒缓的腔调,周围一切都显得格外安静。一个人走在校园,内心难得能安静下来,西洋式建筑磅礴大气却又优雅低调,图书馆端庄矗立在远处散发着莹莹微光。我晃晃悠悠来到第周苑的计算机学院,我觉得这里真好。
第一天上午笔试,下午机试,第二天面试。两天却好像忽然之间。复试结束后我感到有些难以相信,从面试教室出来有些恍惚,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。
收拾好行李回了家,尝试把电子游戏当作酒精麻痹大脑,三四点钟躺到床上借助通宵般的眩晕感入睡,直到QQ群里一句“出了”打破长久的寂静,用重复了几十次的动作打开学院通知,一目十行的速度检索拟录取名单,看到我的名字的那一刻,心脏几乎停了。